中共沿江中心县委纪念馆:沿江烽火的红色印记
2025-08-03
在贵池区秋江街道阮桥社区,中共沿江中心县委纪念馆坐落在绿树掩映中,静谧而庄严。近日,记者走进纪念馆,馆内陈列的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与照片,仿佛将人带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诉说着沿江地区军民浴血奋战的抗日历程。
“这组照片是日军对沿江城乡狂轰滥炸的铁证。”纪念馆讲解员纪翔宇在一组历史照片前驻足介绍。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全面侵华,不断向中国腹地推进。1938年5月,日军直指武汉,池州作为沿江重地,是溯江而上进攻武汉的必经之地,由此沦为日军狂轰滥炸的目标,“烟墩”“严家墩”“余棚”等惨案接连发生,给沿江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面对日军暴行,沿江军民奋起反抗,积极投身抗日斗争。1943年3月,为巩固和扩大皖江根据地,中共沿江中心县委在无为后垄成立。1944年1月,中心县委挺进江南贵池,开辟沿江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
“左侧路线图展示的是中心县委秘密派遣干部和武装力量,到贵池、东流等沿江地区开辟工作的路径;右侧形势图则呈现了1944年1月中心县委挺进江南贵池后,在池州地区开辟的沿江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范围。”纪翔宇引导参观者对比两张图表,详解根据地发展脉络。在中共沿江中心县委领导下,军民历经艰苦斗争,先后创建桐贵青、贵桐、彭东至等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各游击区连成一片,成为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皖江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国民党顽军在江北的活动,鄂豫地区的新四军五师与驻守安徽无为的七师在江北的联系中断,中心县委在沿江抗日游击根据地建立了众多交通站,在江南打通了五师、七师的区域联系。”纪翔宇介绍,这一成果在抗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沿江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中共沿江中心县委大力推进军事建设。1943年冬,沿江团正式成立,隶属于新四军七师沿江支队(亦称第三支队)。此后,沿江团联合各县游击大队与民兵,运用奇袭、伏击、智取等战术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在近两年时间里,他们先后对日、伪、顽及反动帮会发起30余次战斗,歼灭反动势力千余人。“其中,1945年的高脊岭遭遇战最为著名。”纪翔宇在半场景展示区前停下介绍:“这里生动复原了高脊岭遭遇战场景——当年6月,八连奉命掩护地方税收工作时,在高脊岭一带趁日军在河边树林乘凉洗澡之机发起突袭,最终击毙日军小队长及士兵10余人,缴获枪支等物资,以较小代价取得胜利,获新四军七师司令部嘉奖。”
中共沿江中心县委积极推进地方政权建设与文化教育等工作,成立了沿江行政办事处,以便更好地组织沿江群众;因陋就简创办了小学,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努力提高根据地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中共沿江中心县委正确运用党中央的方针和策略,使池州抗日民主政权得以蓬勃发展。1945年9月中旬向无为北撤时,中共沿江中心县委已在池州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内,建立起17个区、84个乡政权。在这一过程中,沿江地区涌现了陈征、王雨生、汪秀璋等革命烈士,他们为抗日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
为纪念这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贵池区在中共沿江中心县委驻地旧址筹建中共沿江中心县委纪念馆,2020年6月底建成开馆。纪念馆以“沿江烽火——中共沿江中心县委抗日实录”为主题,分“惨绝人寰”“熊熊烈火”“中流砥柱”“彪炳史册”“历史回眸”五个篇章,展示中共沿江中心县委领导军民抗日的那段辉煌历史。
“中共沿江中心县委纪念馆是安徽省关心下一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已成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重要阵地。”秋江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人大工委主任汪玥介绍,近年来,纪念馆创新工作模式,拓展红色基因传承路径,通过实物陈列、投影展示、电子留言板等构建多元教育阵地,结合传统展陈形式与现代科技,打造“讲解+互动”模式,提升教育效果,让普通村民也能看懂。
日前,60多岁的阮桥社区居民邓本生走进了纪念馆。他看着幻影成像技术展现的黄梅小调《难民三叹》感叹道:“那时,我们祖辈住的房子破破烂烂,吃不饱穿不暖,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如今,我一把年纪了,还能在家门口的农业公司上班挣钱,现在的生活多难得啊。”
“除了接待附近居民参观,我们还与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红色文化研学活动;针对学生开设红色讲座、模拟抗战线路等研学课程,组织‘重走抗战路’活动;为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主题党日、党课教育等服务,组织观看专题片、重温入党誓词。”纪翔宇说,纪念馆辐射范围越来越广,今年以来,已有1000多人前来参观学习。
“参观纪念馆仿佛与革命先辈隔空对话,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坚定意志令人敬佩。我会牢记这份初心和使命,在工作中勇于担当、尽职尽责、甘于奉献,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青年党员肖俊颖在参观后感慨地说,中共沿江中心县委纪念馆如同一部鲜活的史书,让我们得以触摸历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吴双甲)